top of page
Architecture
 

建築組

字構書築

建築在某種程度上與文字分享類似的演變,

從簡單的自然物搭建慢慢演化出具系統的樑柱牆基本構成,

隨後漸漸從居安脫節出藝術,

以書法來說,行草的技法,

把構成的精神自文字的個體擴展到通篇,

是中國書法中最有特色的創意。

 

這種意味反映在建築上,

必須在空間中尋找,

自士大夫的休閒生活的建築中去體會。

 

如果把隸書比作廟堂,那麼行草就是田園了。

 

N-0計畫

現今全球都籠罩在戰亂頻頻的緊張氣氛下,

尤其最令人恐懼的恐怖主義,

可能正是現今世界面臨最大的威脅,

隨時有可能引爆全球性的「全面核戰爭」等等原因,

都有可能讓整個世界文明因此毀滅。

/

如果災難真的難以避免,

經過人類的自我毀滅或是大自然的反撲,

如果在倖存之後,

希望能藉以自然為本,

重新築起人類與自然和諧並存的「第三代城市」時代。

重新審視人類文明,

這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重新開始。

/

未來城市的實現與想像土地再生,

回歸自然之本自然城市的再造,

第三代城市的甦醒

河堤共構 擁抱河流

同一片天空下,映入眼簾的卻是種截然不同的景色,提內與堤外彷彿是兩個世界。強烈的對比令人無法忽視,不論是光影的強弱、步調的快慢。

 

河堤硬生生把淡水河與台北市分離,曾經依賴河流的民族,如今卻將河流隔絕在外,多數人都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毫無節制的在河提內高密度的開發,把所有廢棄物排近河流,忘了我們曾經與河流市多麼密切的關係。

 

擁抱河川,親水生活重新面對我們環境,將不再只是以經濟的角度去經營一個城市。並將河堤與城市生硬的關係去做新型態的改變與轉換。

迴流

對於流浪狗

我們每每都以可憐、憐憫的態度去面對這群流浪街頭的動物

我們盡我們最大愛心去幫助這群在外風吹日曬的動物

/

然而有幾個我們,能僅靠著愛心去做這些不求回報的付出

而或許除了憐憫之外,我們能發掘這些流浪動物本身的價值

/

試著以動物福利為本質,商業發展的可能性為方向

找出存在於流浪中的商機

讓愛心不被一味的消耗

讓流浪動物們能重新回到人類懷抱。

女宅

現有的住宅空間裡,存在許多對於女性空間的歧視及不平等。多數的男性建築師以他們自身的經驗,打造出了現在的住宅空間,一個存在許多對於女性使用的空間的歧視與不平等,這就是所謂的「男造環境」。

 

身體與空間的建構,是致使空間區分為二元化的性別空間,從古至今女性的使用空間相對於男性是有所限制的,婦女往往是這個家庭最大的勞動者,但在家中,勞動者所需的空間卻往往分配在家庭中的角落或是較小的空間。婦女在家也往往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女性主義建築分析的目的在於開解男性支配、男性圭臬模式的建成環境,顯示出實質環境肌理如何以他人為代價來傳達一組社會關係的想法。揭露出這套機制是如何自我維續而不被質疑,說出女人的問題及男性定義下世界的衝突及女人的日常經驗。

青年聯合創業發酵基地

現有的住宅空間裡,探討現今青年創業的型態與需求,融合基地周圍環境"山"的意象作為孵化基底,創造出能夠聚集青年聯合創業的基地。

熱源頁景:地熱資源整合

《易經》探求的道,是大自然反覆運行的法則,陰陽互相消長而產生的循環。如春去秋來,日出日落。循環是世界的根本,能源環環相扣,再生不息。

循環對應自然界來說如水循環,降雨、逕流、入海、蒸發。相對於地面上的水循環,地面下的可以稱為熱循環,也就是近年來逐漸蓬勃發展,並且越來越受重視的再生能源之一「地熱能」。

而地熱伴隨而生的溫泉資源其實也得來不易,形成需要在諸多條件同時成立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生成也需要時間,根據多年的開發經驗,認為提高利用率,相對回灌,最好的利用方式是進行溫泉的梯級綜合利用。

提倡環保趨勢下,希望藉由地熱水資源整合,讓地熱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回應世界朝向永續生活的趨勢。

意外自造所

意外,從日常生活中延伸

不凡,由平凡事件中製造

 

開口部,是住宅的呼吸孔,使我們在擁擠的都市裡得以掙扎、換氣,或是享受一方陽光

但我們選擇以鐵窗向外推擠,你我的距離近了,卻擠壞了都市的面容

我們求的,不過是曝曬生活中的點滴,何不自造、自作,屬於自己的居所

景美市集發展

景美早期叫「枧尾」為瑠公圳大坪林段的北端與景美溪相交,清代因開墾而河運盛行,景美為台北市南端的市集節點向北發展。

 

日治時期設立公有市場,經過瑠公圳重建及廢除,景美市集仍然在發展。

 

光復後農田減少,住宅變多變高,市集的路線只有些微變動,但是來逛街的人變得更多。市集的營業時間也拉長,白天賣菜、晚上賣小吃衣服等日用品。

 

現代人對於生活品質要求變高,如何改善市集的環境品質跟產生有特色的市集會是這個有歷史的景美市場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街道生活 live between buildings

都市虛體是建築量體以外的開放空間,容納形形色色的人物與驚奇,我們卻習慣處於室內一切可控制的環境中,永遠與外在環境堵著一道牆在中間。只有在必要的交通時才會使用街道。於是街道如同下水道一般運送著一波又一波人流。

 

當街道與廣場被重新設計為合宜的環境,提供停留與活動發生,大量行人可以方便且多樣性使用的時候,密度大到足以禁止車行進入,或在步行範圍內的人口集結區,足以支持街上的設施,如店鋪、攤販、居民交流場所、兒童遊戲聚集地⋯活動量就會大增,組成一個富有生氣與魅力的場所,而非只用於通行。

書城索引

書本是思想、知識的載體。透過閱讀不同時代的書籍,人們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吸收知識、接收資訊、傳遞思想。

人們在舊書店裡找書的過程:穿梭書架間的搜尋、與老闆店員的談話、或是意外找到的有趣書籍等,這些會讓知識的累積及閱讀的經驗更加鮮明、印象深刻。然而在大數據的時代下,人們為求方便,多半透過網路或是店內查詢系統來”逛書店”,雖然很便捷快速,但這樣的形式人們失去了去逛傳統書店的趣味性、意外性以及人情味。人們不再光顧或是無人繼承的原因,很多的舊書店也從此歇業。

 

台北市的牯嶺街前身為繁榮的舊書街,從前人們集結在此,於成堆紊亂的舊書中挖寶找書,同時也跟其他愛書人交流,形成一幅有趣的人文風景。但隨著時代變遷,牯嶺街原本的榮景也只下寥寥無幾、堅守原處的老書店。

這些舊書們,是否終會被時代遺忘而逐漸消逝?

在這個時代下,舊書店該何去何從?

 

如果,今天書店有了繼承人,新的舊書店會以怎樣的姿態面對世人,讓世人驚艷、延續牯嶺街的精神?藉此從中反思書本及書店的價值,以及提出書店空間新的組構方式,作為未來牯嶺街發展的想像。

Future Coast / Litter Gathering Project

從生成過程、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等面向來看,海岸之於台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身為海洋之子的我們,卻把海洋海岸視為理所當然能恣意揮霍的場域,

而忽略了許多正在發生的問題。

對於海及海岸,我們該報持什麼態度? 如何產生新的互動? 未來海岸的可能性為何?

 

因此以人為對海岸影響腎舉的海漂垃圾為議題及著手點,

在近海之處之海上建構可收集海漂垃圾的機構空間,

此空間又由收集而來的塑膠垃圾再生製造而成可建構空間之元件。

將此機構定為出發點,

置入五感元素,串聯設計選定海岸地區,例如重新設計能取代原本漁港消坡塊形式,

形成新景觀與人類活動,進而達到教育效果。

返樸

歷史代表我們從何而來;自然,人具有趨向它的特性。化作均值規整的城市,給予了居民整齊秩序的生活樣態,自然、歷史痕跡卻與我們漸行漸遠....

 

呼呼——呼——森林鐵路上呼嘯而過的蒸汽火車,曾馳騁在宜蘭農田間,將一根根碩大的原木,從太平山出發,一路駛向羅東林場轉運所,如同血管般,將森林的養分注入到這個城鎮。

 

過去羅東滿街檜香,周遭木屑飛散的製材場遍佈,如今追求著科技進步的思潮來襲,最具有羅東城市歷史的木業族群漸漸消失,隨著森林鐵路拆除,城鎮的歷史紋理在荒煙蔓草中掩蓋消逝,綠色平原上的地景也今非昔比。木業帶來了城市的興盛,卻在時空的洪流被遠遠拋棄,木材作為最貼近生命的建材,是人一直依賴喜愛的,卻被抬高成了一般人不易擁有的物質,引以為傲的木工技術,更隨著老師傅的凋零而失傳。

 

羅東,擁有的不只是羅東夜市、而是深厚的歷史背景、木材經驗,以及環繞周圍的綠色秧田,在代謝成現代城市的未來之外,是否能嘗試走向另一方向,重新思索本身的價值與可能,提出新的聚落想像藍圖。

未來留言指南

面對千變萬化世界

人們仍需追汲環境之歸屬感與生命體信任感 ─ 未來宣言

 

我們身處的世代受網際網路影響甚大

世界不斷快速變化

我們失去了某程度的交流能力

只會用隻字片語在眼前的螢幕中相互猜測

反之我們所接受的資訊也前所未見多樣

人類透過不同議題資訊

彼此交流的族群範圍越來越泛雜

 

網路世代擁有的特質跟隨時間軸滲透未來生活

預測想像未來近百年的情景片段

敘述空間伴隨將老之世代

回應外在環境的朝夕改變

嘗試書想一段未來生活指南

 

在基地中建立良好社交空間

使未來的我們適應且健康面對生理與心理改變

積極參與住家範圍外的活動(第三空間)

並提供持續接觸社會環境之管道

甚至從社會資源的消耗者轉成為提供者

眷村/過去與未來

眷村在一個台灣特殊的時空背景之下,在早期的台灣社會,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在時代的洪流發展下,老舊、空間狹小的眷村建築已不敷使用,在政府的推動之下,漸漸的改建、消失在這片土地上。

眷村展現了一種屬於過去時代裡,更緊密連結的生活方式,而近年來居住生活的垂直化發展,讓這樣子的生活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疏離的鄰里關係和冷漠的居住型態。
關於眷村,曾經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充盈了滿載的回憶,但時間不停的邁進,這些曾經居住在裡面的人離開了之後,對於未曾擁有過在裏頭記憶的人,有什麼意涵呢?

眷村的保存,不該只是單純的保存「物質」和「記憶」,也絕不是把眷村剷平蓋起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未來的眷村是什麼模樣,值得我們去思考。



 

飛雁新村,位於台南市永康區的一個眷村,多元的基地涵構和特殊的時空背景,刺激這個地區未來居住村落的想像,兼顧未來,作為一個未來美好居住生活的想像區。

格外品 Beyond the Grocery

臺北科技大學創意設計學士班第七屆畢業展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 創意設計學士班

10608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Tel: (886-2) 2771-2171

Copyright © 2015 所刊載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 Wix Facebook page
bottom of page